- 故尊之尚玄酒也,俎之尚生鱼也,豆之先大羹也,一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歌谣、謸笑、哭泣、谛号,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声音者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故其立文饰也,不至于窕冶;其立麤恶也,不至于瘠弃;其立声乐、恬愉也,不至于流淫、惰慢;其立哭泣、哀戚也,不至于隘慑伤生,是礼之中流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一朝而丧其严亲,而所以送葬之者,不哀不敬,则嫌于禽兽矣,君子耻之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当是时也,其义止,谁得行之?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墨,并行而杂,是礼之中流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礼者,谨于吉凶不相厌者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人有是,士君子也;外是,民也;于是其中焉,方皇周挟,曲得其次序,是圣人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故绳墨诚陈矣,则不可欺以曲直;衡诚县矣,则不可欺以轻重;规矩诚设矣,则不可欺以方圆;君子审于礼,则不可欺以诈伪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故学者,固学为圣人也,非特学无方之民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,无伪则性不能自美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,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? 出自 《荀子·修身(节选)》
- 天能生物,不能辨物也,地能载人,不能治人也;宇中万物生人之属,待圣人然后分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礼者,人道之极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黑发不知勤学早,白首方悔读书迟。 出自 《劝学》
- 故说豫、娩泽,忧戚、萃恶,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颜色者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,以善和人者谓之顺;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,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。 出自 《荀子·修身(节选)》
- 大路之素未集也,郊之麻絻也,丧服之先散麻也,一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小人反是,致乱,而恶人之非己也;致不肖,而欲人之贤己也;心如虎狼,行如禽兽,而又恶人之贼己也;谄谀者亲,谏诤者疏,修正为笑,至忠为贼,虽欲无灭亡,得乎哉? 出自 《荀子·修身(节选)》
- 礼者,谨于治生死者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两至者俱积焉,以三年事之,犹未足也,直无由进之耳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然而不法礼,不足礼,谓之无方之民;法礼,足礼,谓之有方之士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立隆以为极,而天下莫之能损益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是礼之三本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此之谓矣。 出自 《荀子·修身(节选)》
- 若夫断之继之,博之浅之,益之损之,类之尽之,盛之美之,使本末终始,莫不顺比,足以为万世则,则是礼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具生器以适墓,象徙道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群匹,越月踰时,则必反铅;过故乡,则必徘徊焉,鸣号焉,踯躅焉,踟蹰焉,然后能去之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祭,齐大羹而饱庶羞,贵本而亲用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君子既得其养,又好其别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圣人明知之,士君子安行之,官人以为守,百姓以成俗;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,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齐衰、苴杖、居庐、食粥、席薪、枕块,所以为至痛饰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刍豢、稻梁、酒醴,餰鬻、鱼肉、菽藿、酒浆,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食饮者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故丧礼者,无他焉,明死生之义,送以哀敬,而终周藏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荐器:则冠有鍪而毋縰,瓮庑虚而不实,有簟席而无床笫,木器不成斲,陶器不成物,薄器不成内,笙竽具而不和,琴瑟张而不均,舆藏而马反,告不用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凡礼,始乎梲,成乎文,终乎悦校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故量食而食之,量要而带之,相高以毁瘠,是奸人之道,非礼义之文也,非孝子之情也,将以有为者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充耳而设瑱,饭以生稻,唅以槁骨,反生术矣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三更灯火五更鸡,正是男儿读书时。 出自 《劝学》
- 两者相持而长,是礼之所起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